旅遊線路分類
西安明城牆





- 1
- 2
- 3
- 4
- 5
門票信息: 40元(僅供參考)
景點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大南门月城内 邮编:710001
交通信息: 公交5、18、215、603、611路均可到達
西安明城牆简介:
西安城牆景區位于西安市中心區,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甯門,北安遠門。西安城牆是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于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現存城牆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中世紀後期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當朱元璋攻克徽州後,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告訴他應該“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采納了這些建議。當全國統一後,他便命令各府縣普遍築城。朱元璋以爲“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爲險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這個建城的熱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舊城基礎上擴建起來的。
明代擴建後的西安城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城牆每隔120米修敵台一座,突出在城牆之外,頂與城牆面平。這是專爲射殺爬城的敵人設置的。敵台之間距離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內,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城牆上共有敵台98座,上面都建有駐兵的敵樓。
古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这里是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 西安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楼。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城牆上外側築有雉堞,又稱垛牆,共5984個,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內側矮牆稱爲女牆,無垛口,以防兵士往來行走時跌下。
最初的西安城牆完全用黃土分層夯打而成,最底層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異常堅硬。後來又將整個城牆內外壁及頂部砌上青磚。城牆頂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磚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對西安古城牆的長期保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四周環繞著又寬又深的城河,正對城門處設有可以隨時起落的吊橋。吊橋一升起,進出城的通路便被截斷。
城牆是中國古代城市傳統防禦設施。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落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爲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于城牆的設施。待到人們發明築牆技術後,城牆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爲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史冊記載;“鯨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這大約是在距今約4500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西安作爲千年古都,曆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曆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牆仍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紀的隋代。
西安城牆是明代初年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建築起來的,由于唐朝末年戰亂頻繁,遭受了很大的破壞。唐末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駐防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因原來城大不易防守,于是對長安城進行了一次改築。改築時放棄了長安的外郭城和宮城,只把皇城加以改修,封閉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門,北開玄武門,以便防守,但對城垣並未擴大或改修。
以後曆經五代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到宋、元兩代,城的名稱和建制雖屢有變換,但城垣規模卻無改變。元代時西安稱爲奉元城,是西北的一個重鎮。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率軍從山西渡河入陝,元守將遁逃,徐達占領奉元城。不久,明朝廷改奉元路爲西安府,這就是西安得名的開始。
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遊覽西安古城牆,對形象具體地了解古代戰爭、城市建設及建築藝術都很有意義。城門名稱由來:西安城牆從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曆史。在漫長的曆史歲月裏,城門發生種種變化。細數這些城門的名稱來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的沈浮喪衰。
景點數據來自 西安明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