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線路分類
秦始皇兵馬俑





- 1
- 2
- 3
- 4
- 5
門票信息: 兵馬俑和秦始皇陵已經合並成一個景點,通票150。
景點地址:中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
交通信息: 由西安火車站東廣場乘遊5(306)路公交至終點站“兵馬俑”,全程票價7元。此外,東廣場還有914、915路公交 由西安火車站東廣場乘遊5(306)路公交至終點站“兵馬俑”,全程票價7元。此外,東廣場還有914、915路公交开往兵马俑,单程7元。车程1-1.5小时。 由临潼区前往,可乘坐101专线、914、915路公车,车程15分钟左右。 除了公交车以外,火车站附近还有不少中巴车、旅游车前往兵马俑,并且有“东线一日游”的旅游项目。从市内打车前往景点的话单程价格打表为120元左右,不是很划算。 提醒: 如果打算乘坐公交车前往,要看车身是否印有“公交”字样,车头是否有规范的线路编号、路线图或站名列表,并且要在规范的固定公交站点候车,以免被拉客者带上黑车。另外,私营的中巴车或小旅行社的旅游车,有可能会在路上带游客去人造景点或购物点,浪费游览时间,这点需要注意。 往往有許多拉客的人手裏拿著西安景點照片或者不知名旅行社的宣傳單,很熱心的問遊客去不去兵馬俑等景點,價格非常便宜。遇到這種情況請謹慎對待,不要輕易相信,否則有了問題都沒辦法投訴。原則上不管哪裏都不要跟拉客的人走。
秦始皇兵馬俑简介:
兵馬俑全稱:西安市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馆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馆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临潼县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宏伟,是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东发现三个大型陪葬的兵马俑坑,并相继进行发掘和建馆保护。三个坑成品字形,总面积22780平方米,坑内置放与真人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共约7400余件。三个坑分别定名为一、二、三号兵马俑坑。 一号坑最大,坑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有6000余陶人陶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环形方阵。坑东端有三列横排武士俑,手执弓弩类远射兵器,似为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手执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南北两翼的后卫部队。
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爲弩兵俑方陣,驷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有陶俑陶馬1300余件,戰車80多輛,並有大量金屬兵器。
三号兵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积约520平方米,它与一、二号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似为统师三军的指挥部,出土68个陶俑和4 马1 车。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馆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俑阵经发掘对外开放后便轰动世界。1978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从此秦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多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出土后由于空气干燥,颜色就慢慢地脱落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秦始皇兵馬俑(一说为宣太后)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马高1.5米左右,身长2米左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人、马车和军阵是通过写实手法的艺术再现。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有差异。
統一六國之後秦國實行全國征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藝術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征,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铍,金鈎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准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設計者爲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于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余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爲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爲一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爲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镞,似爲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铍,似爲短兵相接的甲士。
還有身穿胡服,外著铠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禦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鈎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伫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內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樸;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于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沈靜文雅。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厮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盡管我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伫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于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禦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于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地,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惟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絕後,無與倫比。
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而俑坑内的108件骑兵俑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在服饰装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严格模拟古代骑兵的战时形象。与步兵、车兵俑显然不同。它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两侧带扣系在颌下,身着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轻巧的特色,铠甲显得简单而灵活。骑兵俑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相关。
而铜车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为之一新。其工艺之复杂,作之精巧,技艺之卓越无不令人惊叹。秦陵二铜车是一种带有篷盖的豪华车,车舆接近正方形,它宽78厘米,进深88厘米,其宽度仅比一号车长4厘米,可进深较之一号车长40厘米。二号车舆上罩着一块类似于龟盖状的篷盖。大篷盖不仅将车舆全部罩了起来,甚至连车舆前边的“驾驶室”也遮盖起来,形成封闭式的车舆。以便车主与“驾驶员”传递命令。二号铜车属于小轿车类型。车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这样宽敞、舒适、豪华的车舆内,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种“软卧车”的舒服感。既使远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长途颠簸的疲劳。二号车车内设备更富有特色。车舆内曝有彩绘精美的软垫。考古专家曾在车舆底部发现一块方形大铜板,其大小几乎与舆论舆论底尺寸相当,铜板表面彩绘着各种鲜艳的几何形图案花纹,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个3厘米高的铜支钉支撑。这块彩绘大铜板无疑就是古车上的“文茵”,类似于一种软垫制品。如果车中铺设双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稳而舒适,其功能无异于现代的“软卧车”。可以说二号车属于我国最早的“软卧车”模型。考古专家经过仔细清理发现二号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其中铜铸件1742件,金铸件737件,银铸件983件。总重量达1241公斤,其中金铸件3公斤多,银铸件,4公斤多。一号铜车马铸件的数量也不会相差太远。两乘车加起来不少于5000多个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绝的是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铸造成型。而这5000多个零部件无论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盖、伞盖及车舆、铜马、铜俑等,还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铸造成型。就拿篷盖与伞盖的铸造来说,它不仅面积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为0.4厘米,薄的地方仅有0.1厘米,再加上篷盖、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这样难度大的篷盖、伞盖能一次性浇铸成功,不要说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今天也并非易事。铜马和铜俑的铸造也令我们当代的工程师望尘莫及。我们发现8匹铜马、两个御官俑的铸造都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神态、性格、气质的刻划都可以与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将军俑相媲美。铜马、铜俑铸造如此准,形神兼备实为罕见。比如铜马的笼头,它是由82节小金管和78节小银管连接起来,每节扁状金银管长仅0.8厘米,一节金管与一节银管以子母卯形式相连接,其精细和灵活程度较之现代的表链毫不逊色。经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那马脖子下悬挂的缨络,这些缨络全是采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制作的。专家们用放大镜反复观察,惊奇地发现铜丝表面无锻打痕迹,粗细均匀,表明很可能是用拔丝法制成。尤其是以铜丝组成的链环,是由铜丝两端对接焊成,对接面合缝严密。如此纤细的铜丝(0.5毫米)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制作?采取什么样的工艺焊接?目前还是一个谜团。总之,铜车马的铸造工艺堪称古代青铜冶铸方面了不起的奇迹。试想当时没有车床,更没有现代化的冶铸设备,铸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银、铜大小规格不同的车马部件实在是一项伟大的创举。秦始皇兵馬俑二号俑坑出土的总之,秦俑二号坑出土的弓箭手、轻车兵、骑兵俑等,首次为我们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骑兵、轻车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资料,在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秦始皇三號俑坑位于一號兵馬俑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兵馬俑坑東西相對,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爲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爲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三號俑坑號的陶俑大部分沒有頭,陶馬馬頭也同樣殘缺不全,甚至有的殘破陶片坑內也不見蹤影。由此不難看出,三號俑坑曾遭受過嚴重的人爲破壞。三號俑坑對于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春秋戰國之前的戰爭,指揮將領往往要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所以他們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增大,作戰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秦代戰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一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研究制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三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築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揮部形制、蔔占及出戰儀式,命將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
大凡參觀過兵馬俑的人們,對于少數陶俑臉部殘留的彩繪或許還記憶猶新。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豔和諧的彩繪。陶俑的戰袍上繪有朱紅、桔紅、白、粉綠、綠、紫等色。褲子繪有藍、紫、粉紫、粉綠、朱紅等色。甲片多爲黑褐色,甲組和連甲帶多爲朱紅。同時也有一部分甲組、連甲帶繪成紫色。陶俑的顔面及手、腳面顔色均爲粉紅色,表現出肌肉的質感。特別是面部的彩繪尤爲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連眼睛的瞳孔也彩繪的活靈活現。陶俑的發髻、胡須和眉毛均爲黑色。整體色彩顯得絢麗而和諧。同時陶俑的彩繪還注重色調的對比。從個體看,有的上著綠色長襦,下穿綠色短褲。再從整體來看,如探方20戰車後的一排陶俑,第一個身著紅袍第二個身著綠袍,第三個身著紫袍,第四個身著白袍。不同色彩的服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陶馬也同樣有鮮豔而和諧的彩繪。如探方20出土的一組陶馬,其局部仍然保留著鮮豔的色彩。四匹馬似爲白蹄棗紅馬,但是在局部用色方面又有明顯的區別。如馬軀體部分爲棗紅色,前體腔及肚皮部位分綠色,生殖器則繪爲黑色。馬腿表面也是棗紅色,內面異爲粉綠色,蹄爲白色。馬前腿內側的兩個小夜眼(俗稱)也繪爲白色。馬頭部的顔色更是精心彩繪,兩腮及眼睛以下部位爲白色,鼻梁棗紅色,鼻孔爲粉紅色,嘴唇下部亦爲棗紅色,舌胎則爲粉紅色,牙齒又繪爲白色,馬鬃、馬尾均爲黑色。總之,陶馬的色彩既逼真又豔麗,使之靜態中的陶馬形象更爲生動,更具有藝術魅力。
秦俑彩繪主要有紅、綠、藍、黃、紫、褐、白、黑八種顔色。如果再加上深淺濃淡不同的顔色,如朱紅、粉紅、棗紅色、中黃、粉紫、粉綠等,其顔色就不下十幾種了。化驗表明這些顔色均爲礦物質。紅色由辰砂、鉛丹、赭石制成。綠色爲孔雀石,藍色蔚藍銅礦,紫色爲鉛丹與藍銅礦合成,褐色爲褐鐵礦,白色爲鉛白和高嶺土,黑色爲無定形炭。這些礦物質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顔料。秦俑運用了如此豐富的礦物顔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已能大量生産和廣泛使用這些顔料。這不僅在彩繪藝術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著重要意義。秦俑彩繪技術也有許多獨到之處。一般在彩繪之前對陶俑表面先進行處理。由于陶俑是沒有釉的素陶,具有較多的毛細孔,表面不能滑潤。而彩繪則要求毛細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澀。爲了達到這一要求,陶俑在燒造之前表面似用極細的泥均勻塗抹,並加以壓光,減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潔度,同時在陶俑燒造之後,似進行了化學物理處理。從陶俑陶片斷面觀察,也證明了陶俑燒造之前表面曾用細泥塗抹,有的部位不只塗抹一次,陶俑表面還塗有一層薄薄的類似以膠質的物質,表面塗膠減少了陶俑兩者緊密地粘接起來,使之彩繪不易脫落。彩繪技法則是根據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顔面、手、腳面部分先用一層赭石打底,再繪一層白色,再繪一層粉紅色,盡量使色調與人體膚色接近。而袍、短褲、鞋等處的彩繪則是采取平塗一種顔色,只是在衣袖與袖口、甲片與連甲帶之間運用不同的色調作對比,更顯示出甲衣的質感。有些胡須、眼眉的處理,則是用黑色繪成一道道細細的毛發。總之,彩繪工序複雜,手法多樣,著色講究,充分顯示了彩繪的層次和質感,使雕塑與彩繪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其中有些彩繪技法爲漢代所繼承。陶俑、陶馬彩繪嚴格模擬實物,但在色調的掌握上以暖色爲主,很少使用冷色。紅、藍、綠等色調的使用,巧妙地表現出秦軍威武。
◎秦陵幾大謎底
1、地宮在不在骊山?
民間傳說秦陵地宮在骊山,專家用遙感和物探方法進行探測,確認地宮就在秦陵園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米深。
2、墓室完好與否?
探測發現,墓室周圍有一圈極厚的宮牆,墓室完好無損與此密切相關。這種新發現的墓葬形式被稱爲“秦陵式”。
3、地宮有無水銀?
探測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水銀,且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史記》中“以水銀爲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證明。並且在中央十套《走近科學》欄目中提到,水銀有降溫防腐的作用,降溫是使秦陵冬暖夏涼,好像就是皇宮的宮殿一般,而防腐是爲了更好的保存墓室中的屍體。
4、墓道有幾條?
探測結果表明,只有東、西各一條墓道。而從商周到漢代,帝王墓道通常爲東南西北4條。這一新發現引起專家極大關注。
5、陵墓爲何選在骊山之阿?
戰國時期一些國君陵園的營造往往都少不了平面設計圖。秦始皇陵園的營建按理也應該有平面規劃圖,而制圖之前先要選擇墓地。我們知道秦始皇執政于都城鹹陽,爲什麽陵園卻要選在遠離鹹陽的骊山之阿?查閱有關典籍,最早解釋這個問題的是北魏時期《水經注》的作者郦道元。他說:“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水經·渭水注》)。此說在學界延襲千余年,並且被認爲是最早的、最權威性的觀點而深信莫疑。《水經注》的解釋單從表面上看似乎不無道理,然而仔細回味起來秦始皇當年作爲一個13歲的孩童能否知道藍田的美金與美玉還是個問題。即使知道,當年選擇陵墓位置恐怕也不會按照一個徒具空名的國王個人意志來決定。所以這個問題似乎應該從當時的禮制及陵墓的設計意圖方面尋找答案。
首先,陵墓位置的確立與秦國前幾代國君墓的位置不無關系。秦始皇先祖及太後的陵園葬在臨漳縣以西的芷陽一帶,秦始皇陵園選在芷陽以東的骊山之阿是當時的禮制所決定的,因爲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時的尊卑、上下排列。《禮記》、《爾雅》等書記載。“南向、北向、西方爲上”。“西南隅謂這奧,尊長之處也”。東漢《論衡》一書記載得更明白了:“夫西方,長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東……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飲食;宅,人所居處,三者于人,去凶宜等。”即在芷陽的宣太後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與兒子之間,即“西望吾夫,東望吾子”,似乎亦是按長者在西、晚輩居東的原則。秦始皇先祖已確知葬在芷陽的有昭襄王、莊襄王和宣太後。既然先祖墓均葬在臨漳縣以西,而作爲晚輩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陽以東了。作壁上觀若將陵墓定在芷陽以西,顯然有悖于傳統禮制。可見秦始皇陵園選在骊山腳下完全符合晚輩居東的禮制。其次,陵墓位置的選擇也與當時“依山造陵”的觀念相關。大約自春秋時代開始,各諸侯國國君相繼興起了“依山造陵”的風氣。許多國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對視野開闊的平原,甚至有的國君墓幹脆建在山顛之上,以顯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權的威嚴。春秋時期的秦公墓也受這種觀念的影響,有的“葬西山”,有的葬在陵山附近。戰國時期的秦公墓依然承襲了“依山造陵”的典範,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骊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傳統觀念。它背靠骊山、面向渭水,而且這一帶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整個骊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山勢起伏,層巒疊幛。從渭河北岸遠遠眺去,這段山脈左右對稱,似一巨大的屏風立于始皇陵後,站在陵頂南望,這段山脈又呈弧形,陵位于骊山峰巒環抱之中,與整個骊山渾然一體。
6、陵墓內果真有飛雁嗎?
秦地宮內有哪些珍貴的隨葬品?千百年來由此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地宮飛雁就是一個十分迷人的傳說。《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一只金雁從墓中飛出,這只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鬥轉星移過了幾百年,到三國時期,(寶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張善,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只金雁,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這個神奇的傳說有沒有曆史依據?近年來有的學者著文指出:“這雖然是個傳說故事,但說明秦陵內的文物曾經流失于外,並且遠達雲南以南。至于說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爲在春秋時期,著名工匠魯班已經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飛翔,直飛到宋國的城上。幾百年後,秦國的工匠能制造出會飛的金雁,這是可信的。”(武伯綸、張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麽,這個傳說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在中國這個曆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國度內,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會飛的金雁,這在中國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個罕見的奇迹。然而,金屬飛雁的可信程度確實令國人捏把汗。假若仔細推敲,立即就會看出這個傳說的破綻之處。試想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並不象放風筝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後者由于質量輕,它借助于自然界的風力就可以在空中飛翔,然而對于一個金屬物體來說,它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的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這個基本的難題也無法解決。2200年前的中國何以能解決金屬物體的飛行動力問題呢?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制作會飛的金雁,那麽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當項羽打開地宮的墓道時,這個自動飛翔的金雁又沿著地宮的墓道順利地飛出地面,然後又越過秦陵南側數千米高的山峰飛往遙遠的南方。如果這個奇聞不是閑聊文人編造出來的說,那麽,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所以,我們可以肯定說秦陵金屬飛雁的傳說沒有絲毫的可能性,具有現代科技意識的中國人切勿輕信這個傳說了。
金雁傳說的辨誤問題到此應該結束了。然而進一步來說古代文人編造的這個傳說故事在曆史文獻上有沒有一點蛛絲馬迹呢?漢代有關的文獻記載,在司馬遷和班固的記述中有“黃金爲凫雁”的文字,顯然兩位史學大師記載的是墓內有用黃金制作的“凫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義和“創作”了飛雁傳說的故事。
秦始皇兵馬俑交通
旅遊專線:在火車站東廣場乘坐306,307蘆席安至兵馬俑的專線車兵馬俑博物館下;306路,票價5.5元(走高速);307路,票價5元;發車時間:7:00-18:00,間隔10分鍾。
自駕車:自駕車時可沿西潼高速公路前行,行程24公裏(路橋費10元),到達臨潼區,前行三公裏,即爲秦始皇陵,繼續前行四公裏,即到秦兵馬俑博物館;可駕車沿西臨公路行駛,其道路狀況良好,在非交通高峰時期,車輛較少,車速可達60公裏/小時,只需30分鍾即可到達臨潼。館前有停車場,停車費一般爲6元/車次。行程:42公裏,需時90分鍾。
最佳旅遊時間
秦始皇兵馬俑在室内参观,所以全年适宜,但节假日人多拥挤。
旅遊提醒:
如果打算乘坐公交車前往,要看車身是否印有“公交”字樣,車頭是否有規範的線路編號、路線圖或站名列表,並且要在規範的固定公交站點候車,以免被拉客者帶上黑車。另外,私營的中巴車或小旅行社的旅遊車,有可能會在路上帶遊客去人造景點或購物點,浪費遊覽時間,這點需要注意。
往往有許多拉客的人手裏拿著西安景點照片或者不知名旅行社的宣傳單,很熱心的問遊客去不去兵馬俑等景點,價格非常便宜。遇到這種情況請謹慎對待,不要輕易相信,否則有了問題都沒辦法投訴。原則上不管哪裏都不要跟拉客的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