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線路分類
西安臨潼骊山





- 1
- 2
- 3
- 4
- 5
門票信息: 70元(僅供參考)每人次,學生證享受半價優惠45元(僅供參考)每人次;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身高1米2以下兒童免 70元(僅供參考)每人次,學生證享受半價優惠45元(僅供參考)每人次;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身高1米2以下兒童免费,1米2到1米4半价优惠,军官证、士兵证、寿星证等国家认可并在免票范畴之中的,实行免票政策
景點地址:西安臨潼區城南
交通信息: 临潼区内设101、102、201、301、826路公交车辆及城区至阎良区等地的公交中巴。 骊山就在临潼区城内,从汽 临潼区内设101、102、201、301、826路公交车辆及城区至阎良区等地的公交中巴。 骊山就在临潼区城内,从汽车站步行前往即可。还可乘坐临潼区内的出租车和101路临潼中巴车,中巴车票价:上车起步1.00元/人;出租车费:5.00元。
西安臨潼骊山简介:
骊山,位于西安臨潼區城南,属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靠着兵马俑博物馆,最高峰九龙顶海拔 1301.9米,山势逶迤,树木葱茏,远望宛如一匹苍黛色的骏马而得名。骊山也因景色翠秀,美如锦绣,故又名“绣岭”。每当夕阳西下,骊山辉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绮丽,有“骊山晚照”之美誉。
骊山看點
骊山是中國名山之一,她是唐華清宮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森林景觀獨具特色,有千畝側柏林、骊山擰擰柏、八戒顯形樹等。其山勢峻峭斷層地貌別具一格。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在骊山均留下烙印,古迹遺址星羅棋布、曆史文化博大精深、離宮別墅皇家風範、地熱溫泉極具魅力。“骊山雲樹郁蒼蒼,曆盡周秦與漢唐。一脈溫湯流日夜,幾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先生的這兩句詩恰到好處地向人們訴說著骊山的曆史。這裏已構成了一處殊堪神往的旅遊勝地。
骊山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裏的骊山北麓(另兩資料分別爲:秦始皇陵位于臨潼以東5千米處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東35公裏的臨潼區境內),它南依骊山的層戀疊嶂之中,山林蔥郁;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臥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骊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爲56.25平方公裏。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牆,今尚殘留遺址。千古一帝秦始皇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陵園的南部有一個土冢,高43米。築有內外兩道夯土城牆。內城周長3890米,外城周長6249米,分別象征皇城和宮城。在內城和外城之間,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葬馬坑、陶俑坑、珍禽異獸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馬廄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員的墓室。已發現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長2000米。經調查發現,整個墓地占地面積爲22萬平方米,內有大規模的宮殿樓閣建築。陵寢的形制分爲內外兩城。內城爲周長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長6264米。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大遠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于世。1956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目錄,成爲全人類共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 ,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凝重的綠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間,爲了讓遊客身臨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榮、王者的威儀,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現的儀仗隊——秦始皇守陵部隊換崗儀式”表演和集“聲、光、電”于一體的秦始皇陵陵區、陵園、地宮沙盤模型展示,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神秘陵園的壯觀場景,展示了數十年來的考古成果,生動直觀地揭示秦陵奧秘,展示其豐富內涵。
秦始皇陵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曆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而著稱于世。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銅加固基座,上面放著棺材……墓室裏面放滿了奇珍異寶。墓室內的要道機關裝著帶有利箭的弓弩,盜墓的人一靠近就會被射死。墓室裏還注滿水銀,象征江河湖海;墓頂鑲著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裏用魚油燃燈,以求長明不滅……
秦始皇陵共發現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線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東西兩側還並列著4座建築遺存,有專家認爲是寢殿建築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舒特。
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56.25平方公裏。主要陪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曆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曆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爲“青銅之冠”。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地打井的農民發現。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爲“世界第八奇迹”。爲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爲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兵馬俑坑現已發掘3座,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
坑內的陶塑藝術作品是仿制的秦宿衛軍。近萬個或手執弓、箭、弩,或手持青銅戈、矛、戟,或負弩前驅,或禦車策馬的陶質衛士,分別組成了步、弩、車、騎四個兵種。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衛士都是面向東方放置的。據鑽探得知共有三個陪葬坑,其中1974年發現的一號坑最大,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左右,長廊和11條過洞組成了整個坑,與真人馬大小相同、排成方陣的6000多個武士俑和拖戰車的陶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號坑的東北約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發現的二號坑,它是另一個壯觀的兵陣。南北寬84米,東西長96米的二號坑,面積9216平方米,建築面積爲17016平方米。二號坑內有多兵種聯合陣容,包括步兵、車兵、騎兵和弩兵等。二號坑西邊是三號坑,1989年10月1日才開始允許遊客參觀。南北寬24.5米,東西長28.8米的三號坑面積爲500多平方米。三號坑經有關專家推斷,被認爲是用來統帥一、二號坑的軍幕。一乘戰車,68個衛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內。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对外开放。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而它的發現本身就是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成就。它們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法國總統希拉克對它的“世界第八奇迹”的贊譽,使秦始皇陵爲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遺産的桂冠,爲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雞上架
从石瓮水潭处攀援西行,到雞上架。这里是从东绣岭通往西绣岭的一段险道。游人到此,手足并用,盘旋而上,如同雞上架一般,故而得名。
牡丹溝
从飲鹿槽向西,即是一条深沟大壑,当地人叫它牡丹溝。沟中有泉,名曰“美泉”。据说,用这股美泉浇灌的牡丹,花色特别娇艳。唐玄宗喜欢牡丹,他曾在牡丹溝开辟牡丹园,由当时精通园艺的花师宋单父培植。据《花经》记载:“种花万本,色样各殊。”
達摩洞
烽火台北面约200—300米处,有一深5米,高2米,宽3米的洞穴,这个洞相传乃是印度佛教达摩的弟子镇山王在此凿洞苦修,人称達摩洞。
秤錘石
从石甕谷遇仙橋下行的途中,有一块高5米左右,上小下大,状如秤锤的大石头,千百年来,无论遇到怎样的大洪水,它却稳稳地站在谷底,岿然不动。传说此石为“二郎神杨戬”称骊山的秤锤,故称之“骊山秤錘石”。
飲鹿槽
在今朝元閣西一片平地上,有一長300厘米、寬92厘米、高56厘米的大石槽,相傳爲唐時馴鹿飲水的地方。老子的坐騎是長生鹿,按此說,或爲當年老君飲鹿的石槽,或爲後人附會傳說所造。《津陽門詩》有“長生鹿瘦銅牌重”句,“飲鹿泉邊春露”句。
金沙洞
是唐玄宗和楊玉環在骊山的一個秘宮,俗稱幽洞,是他們避開衆人獨自秘密會聚的一個山洞。明朝英宗正統年間,書生劉瑞五探奇冒險,從而揭開了金沙洞的秘密。洞中有唐玄宗、楊貴妃及衆宮娥的白玉雕像,楊貴紀腼腆羞澀,唐玄宗含情脈脈,無不栩栩如生。
日月亭
位于兵谏亭與晚照亭之間,取國共合作日月同輝之意。內檐彩繪骊山各主要景點圖案,讓遊人在休息的同時,感悟骊山深厚的文化內涵。
翠蔭亭
又名翠雲亭,唐華清宮著名景點。宋朝李埏有絕句贊譽“一別骊山歲已深,林花依舊繡嶺岑,歸尋當日新開路,隱約苔痕下翠蔭。
舍身崖
在东侧山谷中,有一座孤立的山峰,顶部为6平方米的平台,寸草不生。山峰四周峻峭,犹如刀削一般。其上刻有“舍身崖”三字。清人周灿《游驱山东绣岭记》云: “敬虚和尚易其名曰护生崖。”
兵谏亭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來陝,以遊山玩水爲名,布置大規模的剿共活動,期間張、楊兩位將軍在洛陽、西安、臨潼等地數次勸谏蔣“聯共抗日”均遭到拒絕,1936年12月12日淩晨4時許,張、楊帶兵對華清池形成包抄之勢,酣睡中的蔣介石突聞槍響,倉惶在兩名侍衛攙扶下從華清池五間廳後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東側石峽洞後,後來被搜山部隊發現,扶掖下山,送往西安,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座高4米,寬2.5米的石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發起,黃埔軍校七分校全體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氣亭”,解放後,該亭更名爲“捉蔣亭”,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50周年前夕,爲了緩和兩岸關系,再次易名爲“兵谏亭”。
烽火台
是古代战时传递战报、调兵的设施。相传西周末年,周幽王娶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名曰褒姒,可遗憾的是褒姒自进宫以来从未开言一笑,于是周幽王便采纳了奸臣虢石父的计谋,无故点燃狼烟,引得四方诸侯前来救驾, 当众诸侯汗流浃背赶来时,见到的却是烽火台上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于是愤然离去。这时,褒姒看见众臣的狼狈样,果真“扑哧”一声笑了。为此周幽王大大奖励了虢石父。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西周。当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时,却无人来救,西周至此灭亡了,从而留下一个“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
老母宮
位于骊山西绣岭第二峰,这座庙宇在历史传说中是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创始人女娲氏而修建的,相传女娲“攥黄土做人”,创造了人类, 三皇五帝均为其子孙,她又在骊山炼石补天,劳苦而功高,后世人尊称她为“骊山老母”。她死后,人们将其葬于骊山之阳(今蓝田县境内),又在骊山上修女娲祠纪念。据载,女娲本为骊山附近一名杰出的氏族首领,每当农历六月十三日,四方群众携床单干粮,夜宿骊山,祭祀老母,这个风俗沿续至今。老君殿 老君殿始建于唐代, 唐高宗李治因老君姓李,且为道教始祖,认为和其同宗,更加敬之,被认作先人,上了封号,相传唐玄宗游幸华清宫时,两次在此梦到老君降临阁内,因此称为 “降圣阁 ”又称 “朝元阁 ”殿内原供奉着白玉老君像,是唐代西域著名雕像家元迦儿的杰作。华清宫朝元阁遗址,原是敬奉老子的地方。殿内原有的老子石刻像,艺术价值很高,现存于陕西博物馆内。玉像造型细腻,刀法简练,神态逼真,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丰富想象力。
三元洞
北臨華清池,上通老君殿,是由骊山西門登山的第一景點,也是一處自然奇觀。這裏有幾孔清靜幽雅的空洞,洞內奉祀著道教所尊的“天宮、地宮、水宮--(玉皇大帝、土地爺、大禹)”三元,其最奇特之處是窯內有5個茶杯口粗細的天然通風圓洞,深不知底,晝夜生風,春夏風向外吹,秋冬風向裏吹,故稱爲三元洞。遊客登山來至洞口,頓感微風吹拂,涼爽舒適,人們謂之神風,多有以此治病者。骊山屬于大傾角斷層岩,斷層之間的空隙遙遙相通,于是形成自然風洞,成爲天造地設的一大奇觀,遠近有名,近年來經醫療衛生部門對自然風洞排風進行采樣化驗,風洞排出的氣體,具有脫敏、鎮靜、止痛作用,對多種疾病確有治療價值。
晚照亭
位于西繡嶺老君殿東,取“骊山晚照”之意。建于1981年,是一座重檐鑽尖頂方亭,站在晚照亭北側,可鳥瞰華清池、東花園、臨潼全景和渭水。骊山晚照是“關中八景”之一,據說,每當雨過天睛,雲開霧散,骊山似一匹青色的駿馬,青翠欲滴,清晰可見,在夕陽下披上一層迷人的金色,更顯得琉光溢彩,撫媚動人。
石甕谷
是骊山东、西绣岭之间一处秀丽幽深的峡谷, 山势险峻,沟大谷深。古语云:绿阁在西,红楼在东。下有剑悬瀑布千尺,水声淙淙,击石飞溅,天长日久冲蚀所就,其形似瓮,故称石甕谷。谷长深邃,上下曲折,幽谷奇景乃骊山奇险迷人之处。据说为八仙上天入地之通道,称登天道,有一天门、二天门和三天门等。
遇仙橋
位于骊山东、西绣岭之间的石甕谷中,这是一座长5米,宽2.4米,高5米的单孔石拱桥。相传明朝一书生赴京赶考,行至此谷感其风景幽美,宿于石甕寺观景,第二天在此桥上遇到了前往蓬莱的八仙,求得指教,金榜题名,封为翰林,此桥由此得名,据有关资料考证,遇仙橋可能是唐代所建,距今已千年历史,然而坚固异常,站在桥上,仰望骊山,水幔悬挂,可观赏到石甕寺、舉火樓、雞上架等景点。
舉火樓
位于石甕寺西侧,骊山西绣岭烽火台下,其结构是砖木建造的两层古式楼房,与东绣岭石甕寺隔谷相望,远眺舉火樓悬于绝壁之处,壮观雄伟。相传这是周幽王所建“离宫”,与褒姒避暑之处,也是周幽王发布军令, 以举火为信号,命令烽火点燃的指挥台,故得名舉火樓。
明聖宮
位于骊山西绣岭老母殿南侧,始建于1992年,是台湾道教徒,著名爱国人士颜武雄等人为报答映登仙祖保佑之恩,捐此修建一座大型道教观,表达了台湾同胞认祖归宗,渴望回归的爱国之情。明聖宮占地面积60余亩,共有殿堂房屋300余间。宫内有三清殿、仙祖殿、灵观殿等景观,分别奉着道教的三清始祖、四御天尊、三宫大帝、谢映登仙祖和护法神王灵宫。明聖宮现有常住道人32名。均是北京道教学院毕业的高素质道教人才。明聖宮是我国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型纯木古建筑群,是西北规模重大的道教宫观,堪称道教的又一洞天福地。宫内所用汉白玉为北京房山汉白玉,建筑木材选用东北红松,神像采用江西小叶香樟木,神龛供桌采用南非进口红木,整个建筑风格为明清建筑,古香古色。明聖宮宛如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风景秀丽的骊山上。
石甕寺
从石甕谷瀑布东上,即到石甕寺。石甕寺原名福崖寺,是骊山东绣岭的佛教名刹。石甕寺为唐玄宗所命名并提写寺名,始建于开元年间,天宝七年以建造华清宫余材修缮,属皇家佛刹。唐玄宗崇道,营建华清宫时,在西绣岭建造了长生殿、朝元阁;杨贵纪信佛,便在东绣岭修缮建造了佛阖石甕寺。寺内佛像,全是当年国手所造。寺内原供有雕塑家杨惠之手雕白玉佛像,与西绣岭朝元阁白玉老君像同日由幽州运来骊山。 “精巧无比,叩之如罄”,斗转星移,如今白玉雕像早已毁于战火,不复存在,唯有寺内宋代沙石成皿,其形似瓮,故得名石甕寺。
長生殿遺址
也叫集靈台,在晚照亭東是唐華清宮的主要建築之一。本來是王宮、大臣們去朝元閣朝拜前,齋戒和沐浴的地方,後來成爲唐明皇與楊貴妃休閑避暑之地。它的馳名也在于《長恨歌》中記述了唐明皇和楊貴紀那段天寶愛情遺事。
三元洞坡下碑林
是1998年为日本已故著名汉学书法家石桥犀水。藤田赞阳,石田泉城等九人所建书法石碑。碑林共有九块石碑,有行、草、隶、篆、楷等字体。碑林的建立为中日两国书法艺术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场所, 而且可以看出, 中日两国人民的交往和友谊,是多么源远流长。
節慶活動
六月會
又叫"骊山老母女媒節"、"善嗣會"、"傳子會"、"禅子會"。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女娲通神媒"。古曆六月十五日(6月13日-6月15日),相傳骊山老母(女娲氏的生日),又傳女娲氏煉石補天拯救人類,定婚嫁。女媒節即是幾千年來流傳在臨潼地區的原始風俗遺迹,同時,也是勞動人民在夏收大忙後休閑上山避暑的節日。
會期,四方祈子求福者,約定俗成,不遠千裏而來求神問蔔、還願獻禮。相傳,人文初祖女娲氏,她與伏羲氏兄妹成婚,在骊山留下了聖迹;她在靈水之濱抟土造人,給人間流傳下許許多多的故事。人們爲了紀念她的聖功,在其發祥之地-骊山修建廟宇,尊爲"骊山老母"。會日,骊山東、西繡嶺上的大小寺、觀、廟、院,不分佛、道,都是香客盈門,香煙缭繞,鍾聲陣陣,求子還願者不惜錢財,或獻花、或獻果、獻油、獻面或贈衣、贈錢或挂匾、豎碑等。更有趣的是:祈子者向骊山老母禱告求子,殿中老道竟以紅繩拴銅錢付之,人言"心誠則靈",或言之"有求必應"。會期三天三夜,山上山下,城內大街小巷,遊客雲集,鞭炮之聲隆隆,古樂戲曲之聲充耳,食堂飯館供不應求,大小旅舍滿員,通宵達旦。
這種古老的民間廟會,文化源遠流長,在改革開放後旅遊事業興旺發達的今天,更添了新的內容,成爲中外遊人向往之地,古老的祈子活動漸漸被新文化風尚所代替。
補天補地節
臨潼一帶有個風俗,農曆正月二十前不准燒幹鍋,要到這天才開禁。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烙幹馍,馍烙好後,先給房上扔一塊,是謂"補天";再往地上撂一塊,是謂"補地"。
中國神話傳說中有共工與祝融之戰,共工敗而怒觸不周山,遂使天柱折壞,天傾西北,地陷東南,人間遭受了一場可怕的災難。女娲端來東海之水,澆滅了大地上的火,又從大江大河撿來了彩色石子練成石漿,擀成一個又一個薄薄的石餅,首先補好了天,接著又用同樣的辦法,正好二十日補好了地。
由于這位女神補好了天,使得天地之間恢複了原來的美麗,也使得這次災難中幸存下來的人們得到了拯救,並能繁衍生殖,傳宗接代,並有了以後的美麗的世界。
人們爲了紀念女娲補天補地拯救人類的豐功偉績,便把她尊爲"老母"。並在農曆正月二十吃烙馍,過"補天、補地"節。這個風俗一直流傳至今。